长三角系列谈 | 合肥:从商合杭高铁开通谈起 | 公司动态 | 文章中心 | 南京卓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凯时k8-凯时娱乐 共赢欢乐-www.凯时

当前位置 : www.凯时首页 》新闻咨询讯 》公司动态
长三角系列谈 | 合肥:从商合杭高铁开通谈起
阅读数:317

 

日召开的第二届长三角地区国资国企联席会议深入研讨了“十四五”时期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路径,共同谋划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举措。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打造长三角畅通双循环战略枢纽”、“共建轨道上长三角”等理念。交通的发展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合肥市通过科技赶超提升了在长三角区域的竞争力,随着商合杭高铁的开通也必将为合肥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合肥的发展趋势。

本专栏相关文章:

 

来源:《卓远视界73期:变局:长三角一体化的城市角色与“交通 ”产业前瞻》

作者:研究中心

 

合肥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西北部,与南京、杭州同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但是在地理位置上与后两者比较,合肥并不占优势,一是位于较为内陆的地区,商贸发达程度不及沿海一些地区,二是距离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和其他重要城市距离较远,交通的不便进一步限制了城市之间的经贸往来和人员流动。如何破除这一困境成为了合肥面临的首要问题。

图1 合肥在长三角区域的位置图

 

一、事件解读

2020年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实现全线贯通,起点是河南商丘,终点为浙江杭州,途经安徽省亳州、阜阳、淮南、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等7市24个县(区),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港通道和京沪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于2015年11月开工建设,项目北段商丘至合肥段已于2019年12月开通运营,南段合肥至湖州段在2020年6月正式通车,将沿线河南、安徽与浙江的一些重要的城市串联了起来。商合杭高铁线路全长794.55千米,此线的开通将之前十几小时的行程缩短至4小时左右,从合肥到杭州最快时间仅为两小时零七分。比较有趣的是,以前从合肥到杭州都会途经南京,但是商合杭高铁却绕开了南京,直接向南贯穿了安徽省境内城市,延伸入浙江省境内,这对于河南省、安徽省和浙江省展开商贸合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图2 商合杭高铁线路图

 

商合杭高铁的全线开通主要有以下积极意义:1)有助于皖北城市群的形成,商合杭高铁全长795千米,总投资937亿元,其中安徽段长631公里,投资765亿元,贯穿整个安徽省北部区域,更加有利于沿线城市间的互联共通,扩大合肥都市圈,巩固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地位;2)进一步完善了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交通网络,加强了内陆地区河南、安徽与沿海区域浙江之间的联系与商业合作,进一步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3)考虑到安徽主要承接来自长三角其他都市圈的成熟产业转移,结合近年来合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商合杭高铁有助于引入来自中部与东部相关的产业,同时,有利于对外输出区域内有竞争优势的技术与产品。

 

 

 

二、都市圈发展与科技赶超

1、长三角区域都市圈比较

长三角地区目前主要有6个都市圈,分别是: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

图3长三角都市圈分布图

 

在面积上,上海都市圈有着绝对优势,杭州与合肥都市圈分别位于第二、第三位,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在面积上比较接近。

图4 长三角各都市圈面积对比

 

但是仅就合肥市而言,与上海、南京和杭州相比,近年来无论在生产总值还是出口总额上,都是落后于其他三个城市,没有特别的优势,如何借助合肥都市圈促进都市圈中心城市合肥实现经济上的赶超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图5 合肥、上海、南京、杭州的生产总值对比

图6 合肥、上海、南京、杭州的出口总额对比

 

2、合肥都市圈内部发展情况

为了缩小与长三角其他中心城市经济指标值的差距,安徽省采取了“中心区率先突破,全省域一体推进”的战略,着力打造合肥都市圈——以合肥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至马鞍山市、芜湖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和桐城市等6个地级市。在2020年1月,安徽省发改委出台了《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提出要高质量推进“一圈五区”建设,将中心区拓展到8个地级市,范围涵盖全省16市。而商合杭高铁开通则给合肥都市圈带来了更多的向北和向南扩张的机会,更加有利于中东部城市间的协调联动。

 

图7 合肥都市圈分布图

 

通过比较2015~2018年合肥都市圈内各市的经济生产总值,可以发现总的趋势是逐年递增的,在总量上,合肥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各地区,扮演着拉动周围地区经济增长的角色,芜湖市的表现也比较突出,马鞍山市和滁州市在数量比较接近,淮南市和六安市也比较接近。总体来说,影响合肥都市圈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尤其是桐城市、淮南市和六安市发展比较落后。

 图8 合肥都市圈内各市gdp

 

(二)合肥科技赶超之路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上海、南京、杭州比较,合肥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形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过去合肥主要是承接来自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家电、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为主,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但是随着近年安徽省着力优化工业结构,引入了一批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2018 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2.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1%;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也是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是全国重点的制造业基地,在明确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合肥对支柱性产业进行了调整,提高了产业中的科技含量——由传统的制造行业转向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拥有人工智能、显示屏、芯片等多元化的新兴科学技术,并且不断将之与制造业相融合,促进了科技协同创新效应,通过比较长三角重要城市间的主导性产业和城市定位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合肥产业发展方向。

 

表1 长三角重要城市间产业与定位比较

 

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合肥市gdp增速加快,近五年同比增速分别为7.60%、8.50%、8.50%、9.80%、10.50%,在总体上是高于上海的6.00%、6.60%、6.90%、6.90%、6.90%、南京的7.80%、8.00%、8.10%、8.00%、9.20%和杭州的6.80%、6.70%、8.00%、9.50%、10.20%。以下将从科研机构、科研成果、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科技项目和相关的政府政策支持入手,分析合肥市实现科技赶超的原因所在。

 

1、科研机构

根据合肥市科技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合肥市新增10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计609家,其中国家级有7家,省级132家,市级470家;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50余所,包括一所“985工程”院校和两所“211工程”大学。

 

表2 合肥市部分重点科研机构

 

2、科研成果

2018年,合肥受理专利申请65814件,其中发明专利32831件;授予专利28438件,同比增长32.46%,其中发明专利5597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17845件,发明专利8283件;全年签订输出技术合同17077项,成交金额191.85亿元,增长34.4%;签订吸纳技术合同9590项,成交金额165.57亿元,增长14.8%。

 

图9 合肥市专利申请情况

图10 合肥市专利授予情况

 

3、重点企业

2019年末,安徽省内经过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共是6636家,其中合肥2549家,占比38.42%,行业覆盖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人工智能、家用电器、新能源等领域;也有很多企业选择将产业基地建在合肥,包括:海尔、格力、美的、长虹、惠而浦等家电产业群;蔚来汽车、江淮汽车、大众汽车、长安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京东方、科大讯飞、中电科技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表3 合肥市部分重点企业

 

4、重点项目

2020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下达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重点项目投资6878个,投资金额达13054.6亿元。在投资重点项目中,合肥有915个,占比13.30%,其中续建项目597个,如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国轩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等;计划开工项目318个。并且合肥市政府在2020年7月提出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是争取全年实施100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量子通信、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重点项目。

 

 

5、政策支持

为推动合肥都市圈发展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提高区域内产业竞争力,2019年5月,合肥市发改委出台了《合肥市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2020年1月,安徽省发改委出台了《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强调“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9个方面重点任务,包括216项具体举措和30个重大工程。同时相关的行政主体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予以支持,可以发现重点集聚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5g网络等方面。

 

表4 安徽省有关支持科技发展部分文件


 

 

三、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发展趋势

 

近年来合肥市在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的发展趋势是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

 

1、出现大产业集群

合肥大部分科技型企业集中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出现使得产业间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目前,该园区内市场主体有44440家,其中企业3294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70%。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中,合肥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等领域表现比较突出。目前形成了家电、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高端产业集群:白色家电产业集群包括了格力、美的、海尔等行业龙头,生产总量将近全国的四分之一;信息技术产业主要集聚在人工智能、数字面板、集成电路、量子通信等领域,汇聚了一大批像京东方、科大讯飞、四创电子等领军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随着引入蔚来汽车、大众汽车等建立生产基地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并且与本地原有的汽车制造业形成协同效应。

 

2、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

在之前的分析中提到制约安徽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于其他长三角中心城市。为此在《合肥市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提到“到2025年,铁路网密度达到700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6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90%左右。”2020年,全市新基建投资同比增加23.4%,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投资增长速度最快,是去年的3.9倍;市内10条轨道交通线路也会在在今年同时启动建设。

 

 

(二)建议与措施

 

1、完善重大创新共同体

充分利用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优势,加强科技型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创新研究与科技成果得到有效的衔接与转换;同时也要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保障技术人才的供应。因此可以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创新要素与人员的合理流动,完善合肥高新产业开发区内中科大高新园区和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科学研发的落地最终还是依靠企业来实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于高新技术而言,知识产权是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可以在法律规章等制度上做进一步的完善;二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支持企业创新,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

 

"));